一、我们需要给谁提供引导?

(一)新手引导

新手引导主要面向首次接触产品或服务的用户。其核心目的是帮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平台的基本操作、主要功能和核心业务流程。通过简洁直观且步骤清晰的引导方式(如新用户教程、操作提示等),帮助用户迅速适应产品环境,降低初次使用门槛。

image

(二)专家用户引导

专家用户引导主要针对已经掌握了产品基本操作的用户。这类用户对产品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因此引导重点在于帮助他们挖掘高级功能和优化工作流程的工具。引导内容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例如高级功能教程、专业技巧分享等,助力用户提高使用效率和价值产出。

image

二、用户引导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概念阐释:ta(术语、字段、功能等)是什么?

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用户会接触到各种功能、字段和术语。清晰地解释这些元素的定义和用途至关重要。例如,在软件界面上,每一个按钮、图标和字段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操作逻辑。用户引导需要确保用户能够准确理解这些元素,避免因概念模糊导致的操作失误。

image

(二)操作溯源:我从哪里来?任务流程是什么?

用户需要清楚了解自己在操作前所处的状态以及任务的完整流程。清晰的引导应通过可视化或步骤化的方式展示任务的起始点和完整流程,帮助用户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明确每一步的操作方向。

image

(三)目标引导:我到哪里去?我的目的是什么?

用户执行任务时,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最终目标。引导应明确展示任务完成后的结果和状态,帮助用户理解操作的意义和价值。这不仅让用户在操作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感,还能增强他们对产品的认同感和使用动力。

image

(四)后续指引:任务完成了,然后呢?

当用户完成一个任务后,往往需要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引导应及时提供后续操作的提示和建议,包括如何查看操作结果、获取反馈信息,以及如何根据当前结果进行下一步操作等。这有助于保持用户的操作连贯性,提高产品内的活跃度。

image

三、用户引导的阶段

(一)操作前引导

在用户开始操作之前,良好的引导能帮助他们对即将进行的操作有全面的了解。操作前引导通常通过简洁明了的介绍、直观的工具提示或弹窗等形式,向用户展示功能模块的基本情况和操作流程的大致框架。例如,在用户首次进入一个新功能页面时,弹出一个简短的功能介绍窗口,帮助用户快速了解该页面的主要功能和操作方法。

image

image

(二)操作中引导

在用户操作过程中,实时反馈和动态提示是操作中引导的关键。这种引导能够帮助用户及时纠正操作错误,确保他们按照正确的步骤执行任务。例如,当用户在填写表单时,高亮显示必填字段,并在用户输入错误时立即给出反馈;或者在操作流程中的关键步骤上提供引导,确保用户不会遗漏重要操作。

image

(三)操作后引导

操作完成后,给予用户及时的反馈和后续操作的引导至关重要。操作后引导通常包括对任务完成情况的总结、对用户的奖励或激励措施,以及提示用户进行更多相关操作。例如,当用户成功提交一份报告后,系统弹出提示框,告知用户报告已成功提交,并提供查看报告详情或撰写下一份报告的链接。

image

四、用户引导的指向

(一)商业增益引导

商业增益引导通过引导用户使用特定功能或完成特定任务,提升产品或服务的商业价值。通过巧妙地引导用户增加与产品的互动,如使用增值服务、参与付费活动等,从而实现产品的盈利目标。例如,引导用户体验产品的高级付费功能,展示其独特价值,促使用户进行付费升级。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无比丝滑,在最终结束任务的时候需要付费,这个时候用户就得思考究竟是付费还是丢弃刚刚的任务,这在 C 端的引导中很常见,比如剪映和拼多多,但是在 B 端,不一定行得通,你需要采取更加谨慎的策略来应对用户的操作成本,比如提供试用功能等。

image

(二)用户增长引导

用户增长引导旨在提高用户的活跃度、留存率和推荐指数。通过设计合理的引导流程,帮助用户快速适应产品并持续使用,进而转化为忠实用户。例如,通过新手福利、连续登录奖励等方式,吸引新用户注册并持续使用产品;同时,设置推荐奖励机制,鼓励老用户推荐新用户,实现用户数量的增长。

这方面做的最好也最深恶痛绝的莫过于“拼多多”了,那一轮又一轮的幸运大转盘,又何尝不是玩弄人心于鼓掌之间。

在 B 端行业,单纯的引导用户增长没有太大作用,需要引导客户付费才是真正的正道,所以,这里的用户增长引导更多的是客户营销方面的引导,比如提供合作方式,或者代理模式,提高产品市场的占有率。

(三)付费购买引导

付费购买引导主要针对产品的付费转化。通过在合适的时机展示特定功能的优势、优惠信息或购买建议,引导用户从免费使用过渡到付费购买。这种引导常见于采用订阅模式的软件或服务中,例如在免费试用期即将结束时,提醒用户订阅付费版本以享受更多功能和服务。

image

(四)操作流程引导

操作流程引导侧重于帮助用户按照正确的步骤完成特定任务。它通过逐步指引、进度条展示等方式,确保用户在操作过程中不会遗漏步骤或发生错误。例如,在复杂的业务流程操作中,为用户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清单,并通过进度条实时显示操作进度,让用户能够清晰地了解操作状态。

image

(五)功能分类引导

功能分类引导主要帮助用户理解产品的不同功能模块,明确每个模块的使用场景和价值。通过直观的菜单展示、分类标签等方式,引导用户探索产品的各项功能。例如,在软件界面中,将功能模块按照业务类型或使用频率进行分类,并为每个类别添加清晰的标签和简要说明,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所需功能,另外,提供搜索是非常必要的。

image

image

五、用户引导的方式

(一)模态和非模态

  1. 模态弹窗

  2. 非模态提示

(二)无感引导

无感引导通过后台自动分析用户行为和数据,悄无声息地为用户提供帮助。这种方式依赖于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技术。例如,系统根据用户的操作习惯自动优化界面布局,或者根据历史数据推送个性化的推荐内容。用户几乎察觉不到引导的存在,但仍能感受到操作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image

image

(三)触发式引导

触发式引导根据用户的特定行为或事件触发。例如,当用户首次登录时自动启动新手引导流程,或当用户在特定页面停留过久时,系统弹出相关提示,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精准捕捉用户行为信号,触发式引导能够在最合适的时机提供最需要的帮助。

image

(四)强提示

强提示是一种高优先级的引导方式,通常以显眼方式展示(如弹出窗口、横幅广告等),旨在迅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这种方式适用于紧急通知或重要信息的传达,例如系统更新提醒、限时优惠等。强提示确保重要信息不会被忽略。

比如在产品创建完成后,需要配置一个很重要但是又不是必须的流程时,可以弹出来引导去配置。又比如在删除的时候需要二次确认,可以在这里引导用户需要删除里面的子类才可以删除改分组,引导用户去相应的页面去操作。

六、好的用户引导的特点

(一)场景化引导

好的用户引导应紧密结合用户当前的操作场景。引导信息必须与用户的实际需求高度相关,依据不同的操作情境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当用户进行数据查询时,针对查询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供引导,如设置查询条件、解读查询结果等,帮助用户在特定场景下提高操作效率。

(二)贴近引导

贴近引导是指在用户正在操作的地方出现引导提示,而不是通过类似注释序号一样,用户需要查看相应的注释序号才能找到引导信息。另外,在用户文档和操作功能之间应该建立关联关系,在用户需要的地方出现关联的内容,而非是直接跳转到用户文档,用户还需要二次搜索查看。

image

(三)雪中送炭式引导

雪中送炭式引导强调在用户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当用户因操作不当或对功能不了解而陷入瓶颈时,系统会自动检测并提供解决方案。例如,当用户在操作中多次出现错误时,系统自动弹出详细的错误指南,帮助用户顺利完成任务。这点在很多产品当中做的很糟糕,要么提示信息不明确,要么就是一段乱码。

(四)智能引导

智能引导是利用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高度个性化、精准且高效的引导体验。根据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以及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深度洞察用户行为、偏好与需求,实时动态地调整引导策略。依托于智能体,未来可以做到大多数的引导提示智能化,比如,当你不会操作的时候,可以问智能体,智能体会为你列出详细步骤,这跟使用大模型 chat 的体验类似,但是应用内的智能体应该更加专业。

image

总结一下

用户引导是提升产品体验的关键环节,核心在于精准适配不同用户群体。对于新手,着重以简洁直观的方式铺就上手之路,助力其快速熟悉基本操作与核心流程;面向专家用户,则聚焦高级功能挖掘,提供专业且深入的指引。

在引导方式上,模态弹窗在关键节点强势介入,如重要操作确认场景,确保用户谨慎抉择;无感引导默默于后台运作,依用户习惯优化界面、智能推送,悄然提升使用舒适度;触发式引导敏锐捕捉用户行为信号,在其迷茫或犯错之际及时“救场”,精准“投喂”解决方案。

操作全程更是引导的“主战场”,操作前的简要提示为用户揭开任务序幕,操作中的实时纠错让流程顺畅无阻,操作后的即时反馈与后续引导,激励用户持续探索。引导内容深度嵌入场景,直击使用痛点,以个性化、智能化为辅助,全方位、分阶段为用户体验保驾护航,帮助用户顺利完成任务。